English

中秋吃月饼

●名家随笔
1998-10-05 来源:生活时报 何镇邦 我有话说

中秋佳节,秋高气爽,月朗星稀,阖家团聚,大概是一年中最令人向往也最令人喜爱的民间节日。而且这个节日又是属于全民族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过中秋节,其隆重,其热闹,大概仅次于春节。

说起中秋节,最有特色,也最令人难忘的当然要数节日之夜与家人与友人一起品尝各色各样的中秋月饼。据说,中秋节吃月饼有一些讲究。元朝时,入主中原的蒙古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统治极严,几户共用一把菜刀,唯恐人民起来造反。但老百姓也有造反的办法,中秋节时做月饼,在月饼中埋上约定起事的日期,以便联络多方一起举事反对蒙古统治者。这就是关于月饼来由的一种传说。我以为,这种传说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中秋吃月饼,恐怕主要还是由于月饼之形状像一轮满月,而且又甜又香好吃得很,是一种理想的茶点,故人们在中秋佳节团聚时,选择它作为节日必用的传统茶点。

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活跃,经营中秋月饼遂为商家获利的主要渠道,也成为人们走动时送礼的佳品。于是,中秋节前,每每有商场上的“中秋月饼大战”、“硝烟”弥漫,好不热闹。因此,月饼的品种增多,质地、口味和包装也均有大大的改善和提高。每年中秋节,家中常有十几种中秋月饼堆积于食品柜中,最后只好强行分摊,才能吃完。尽管如此,关于吃中秋月饼的感受,还是儿时和以后的几次经历记忆犹新。

儿时在家乡,最盼望过各种节日,因为节日有好吃的、有新衣穿,又可以整日不读书,出去玩玩,多么快活!中秋节更是盼望的佳节。每年中秋节一到,吃过丰盛的晚饭,当满月升上空中时,一家人便坐在家门口,围着小茶桌,边喝功夫茶,边吃月饼边赏月,我故乡在闽南的一个山村,气候炎热,每年中秋节,暑气尚未全消,但已略显秋凉,正是纳凉聊天的好时节。记得家乡的月饼一向做得相当考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豆沙的,做得相当精细,清甜而芳香,我最喜欢它;一类是麦芽糖的,比较甜,也比较有嚼头,牙口好的喜欢此类。有时一个大月饼切好几角,吃上一角再喝点清香浓酽的武夷佳茗,可以说真是心旷神怡了。我之喜欢吃家乡月饼,积50余年难改,尤其是到上海求学和到北京工作的这40多年来,凡是从家乡来看我的客人,或者是家人回家乡,都常带点中秋月饼来送我。远在异地他乡,吃上家乡的中秋月饼,便会产生一种浓浓的乡情,也会回忆起儿时在家乡过中秋节的情景。可惜近年患糖尿病,禁甜食,便无福消受了。

有一次吃中秋月饼的经历久久难忘。那是1984年的中秋节,我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年文学评论家赴西北地区参观访问,到延安时正赶上中秋佳节,于是便在延安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且不说在延安解放剧场参加根据路遥的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首映式时产生的美妙强烈的感受,且不说到枣园参观毛泽东主席故居时的观感,最令人难忘的是中秋之夜延安行署专员为我们设宴于延安宾馆时吃到延安当地产的中秋月饼,记得延安行署专员在宴会上向我们特别推荐两种食品,一是产于洛川的苹果,一是延安自制的中秋月饼,他相当骄傲地宣称,延安也有自产的中秋月饼了。于是,我们当然都要品尝一下这两种有意义的食品。洛川苹果又脆又甜,但延安月饼大概是由于油少糖多制作工艺有问题,都是坚硬如铁,有人开玩笑说,就是10辆卡车也压不碎,不过,既然是延安自产的,也只好准备牺牲几颗牙齿吃掉它了。

近些年来,广东的中秋月饼越做越讲究,用料和工艺越来越精细,包装也颇为漂亮。比如莲蓉月饼、蛋黄月饼、豆沙月饼等等,一个特制的铁盒里装四个,往往出自广州的一些大宾馆、大酒店。中秋节前,有客人从南方来,往往以此相赠。去年中秋节前夕,女作家彭名燕从深圳返京,带来两个纸盒精装的产于香港的广式中秋月饼,尽管医生严禁我进甜食,我还是熬不住打开它,尝了一口豆沙的,果然美不胜收,于是一口气吃了一个。当晚,即感口渴。冒着糖尿病复发之险吃下的这个中秋月饼,大概是我这一辈子感到最好吃的一块月饼了。可惜,从此以后,我大概与中秋月饼无缘了,除非,有人制作出无糖但又味美的中秋月饼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